【文汇报】 “新花样”难助羽超走出困境
喊出“全新绽放”的口号,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第四个赛季将于明晚全面开拍。从项目设置到记分办法,一连串赛制上的大动作,让赛事透出几分“新”意。这些“新花样”能否帮助羽超联赛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?即便能够产生短时间的“眼球效应”,恐怕也难以改变俱乐部经营惨淡、商家回报率低、联赛为国际赛事“让路”等职业化道路上的种种难题。 “我们的俱乐部仍是专业体制,联赛也并非职业联赛。”作为中国羽毛球的“掌门人”,李永波干脆将“职业”撇得干干净净,这与当初“打造NBA式联赛”的高调态度相去甚远。过去三年的困境,或许也影响着他对职业化前景的信心,“将来是否适合职业化,还不确定……” 赛制“变脸”博眼球 为增加赛事的吸引力,新赛季羽超“变脸”博取眼球。 项目设置上,“三对三混合赛”首次被纳入团体赛争夺。根据规则,新赛季仍采用五场三胜制,保留男、女单打,每轮从男双、女双和混双项目中选定两项作为比赛项目,再由双方各派两名男队员和一名女队员组队参加“三对三混合赛”。对于球迷而言,“三对三”这种原本只在训练中上演的对抗形式,无疑有着较强的观赏性的新鲜感。但配合默契程度上的高要求,将让运动员之间的磨合面临挑战。 记分方面,针对羽毛球团体赛时间冗长且不可控的问题,羽超新赛季将每局21分改为11分。“11分制能减少队员体能消耗和受伤几率。比赛时间也能控制,满足转播需求。”李永波希望,通过羽超的尝试,推动世界羽联的整体改革,“11分制更精彩刺激,对关键球和经验要求更高。”不过,林丹对于11分制表现出担忧:“偶然性很大,比赛时间缩短,很多球迷可能会非常失望。如果比赛不精彩,受损的还是联赛。” 入不敷出“温饱”难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看得出赛事组织者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,但这些很难改变各家球队经营困难,甚至连“温饱”都无从解决的尴尬现实。 随着中视体育的参与,困扰羽超的电视转播问题总算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按计划,央视将每轮选取一场比赛直播。遗憾的是,此举似乎并未换来商家态度的改变。过去三年,联赛关注度低、影响力小的局面,已经浇灭了赞助商的热情。对于收视率,外界也并无乐观预期。 赛季前,湖北、辽宁等队纷纷放出“裸奔”信号。湖北乒羽中心主任石伟透露,300万元的运营成本让鄂旅一度动了退赛念头。为了维持运转,只能将多名国手“摆上货架”,而奥运冠军赵芸蕾、世界冠军王晓理和全运会男单季军陈跃坤的租借费,也只有3至10万元的“白菜价”。 入不敷出是众多羽超球队依然面临的窘境。从球员薪水、客场差旅到场地租借,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在赞助难寻、球票难卖的局面下,缺少资金来源的俱乐部,只能依靠“卖人”来缓解经济重压。 除电视转播外,大牌球员出场不固定、联赛频频为国际比赛“让路”也是造成俱乐部经济状况窘迫的原因。新赛季,羽超维持明星选手70%出场率的限定。可从以往三年来看,明星选手“挑”比赛的现象普遍,在“只打主场不打客场”的潜规则下,很多强强对抗都“泡汤”。而在国家队集中管理、奥运战略优先的大前提下,联赛为国际比赛“让路”的现状,也根本不可能改观。 据李永波透露,央视在赛前将为每队提供5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。但杯水车薪能解决多少问题? 本报记者 谷苗
|